立夏如何養生?萬物繁茂,陽氣漸盛,曾柏翰中醫師分享立夏養生重點!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也是春夏交替的重要節點。此時陽氣逐漸旺盛、氣溫升高、濕氣漸盛,人體新陳代謝加快,心火也開始浮動。許多人會在這個時候出現煩躁、口苦、容易流汗、失眠多夢,或是下半身水腫、消化變差等現象。

中醫認為夏屬火、通於心,立夏養生宜養心氣、護脾胃、去濕熱。

這時候透過食補與作息調整,能去濕、養心、健脾,就能夠順應節氣變化迎接季節的轉換,一起來看看曾柏翰醫師分享的立夏養生指南吧!

立夏養生怎麼做?曾柏翰中醫師分享立夏養生重點

立夏是陽氣逐漸旺盛的起點,身體開始轉向夏季模式。中醫認為夏屬火、通於心,此時養生重點在於養心氣、助脾胃、去濕熱、保陽氣,幫助我們順利從春轉夏,避免情緒起伏、水腫疲倦、火氣大等不適。

1. 養心安神,情緒穩定是關鍵

夏季主心,立夏後容易出現煩躁、心浮氣躁、失眠多夢等情況。
建議多接觸自然陽光,像是晨間散步、聽輕音樂、觀賞綠意,都是很好的養心安神法
保持心情平和,也是順應夏陽、養身體的重要關鍵。

2. 飲食清淡,多補水少上火

飲食以清淡滋陰、補水解熱為原則。避免油炸、辛辣等助火食物,多吃蔬果補充水分,降低體內濕熱累積。
推薦食材:苦瓜、冬瓜、百合、綠豆、蓮子、枸杞。
可煮清湯或涼拌沙拉,也能製作百合蓮子湯、綠豆薏仁飲消暑降火。

3. 避免熬夜,保護陽氣

立夏陽氣旺盛,但若過度耗損,反而讓身體出現虛熱、心悸、疲倦等問題。
建議早睡早起、避免熬夜與過度劇烈運動,特別是晚上11點後(心經循行時段)要進入休息狀態,才能真正養心補氣。

4. 去濕排毒,健脾養胃不可少

濕氣仍未退去,容易困脾導致腸胃消化不良、水腫、倦怠、舌苔厚膩等問題。
可適度飲用祛濕茶飲,如:

  • 薏仁茶:健脾利濕。

  • 袪濕茶:行氣化濕、消食健胃。

  • 四神湯加蓮子:健脾補氣、去濕安神。

立夏養生穴道怎麼按?跟著曾柏翰中醫師按摩內關穴、足三里穴、湧泉穴

適當的穴位按摩可以調心氣、健脾去濕,在立夏時節更能幫助提升免疫力,預防疾病。

一、內關穴

穴道位置:在手腕橫紋往上約三指寬處,兩條筋中間(正中線上),就是內關穴。

穴道功效:調節自律神經、緩解心悸與情緒焦躁,是養心安神的代表穴。特別適合夏季容易心浮氣躁、胸悶的人。

內關穴怎麼按:用拇指指腹按壓,一次約30秒,可配合吐氣放鬆。左右手交替按壓各3~5次。

 

二、足三里穴

穴道位置:膝蓋外側下方四橫指處,脛骨旁的小凹陷中,就是足三里穴。

穴道功效:足三里是脾胃保健的第一大穴,幫助強化消化功能、促進水分代謝,也是改善濕氣困脾、水腫、倦怠的首選。

足三里穴怎麼按:可使用掌根或食指關節稍加力量按壓,有微痠脹感最佳。每次每腿按1~2分鐘。

 

三、湧泉穴

穴道位置:腳底板前1/3處凹陷,就是湧泉穴(腳掌最柔軟的位置)。

穴道功效:幫助氣血循環下降、穩定心神、改善睡眠,湧泉穴是腎經首穴,有「引火歸元」的作用。

湧泉穴怎麼按:雙手拇指同時按壓雙腳湧泉穴,可搭配泡腳或睡前按摩,按壓30秒~1分鐘最適合。

立夏習俗有哪些曾柏翰中醫師分享立夏知識

1. 吃立夏蛋

民間流傳:「立夏吃蛋,力氣不散。」吃蛋象徵補充元氣,也有祈求健康、不中暑的意涵。據說用彩線繫蛋掛胸前,還能辟邪保平安。

2. 秤體重

古人會在立夏這天用繩子吊秤秤人,象徵檢視春天是否養得好、體重是否安穩。這其實也提醒我們要注意節氣交替時的身體變化!

3. 躲五毒

立夏後氣溫升高、濕氣變重,蟲蛇開始活躍。古人會在門上貼「五毒圖」或點雄黃以避毒蟲。從中醫觀點來看,這象徵「防濕防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去濕氣、防暑氣

4. 飲立夏茶

古代文人雅士會在立夏這天泡飲菊花、荷葉、薄荷等養生茶,有清心火、利濕熱的作用。現代人也可以用百合蓮子湯、薏仁茯苓茶來代替,幫助調整節氣之交的身體狀態。

 

立夏是陽氣上升、心氣漸旺,體內的濕熱、煩躁、脾胃負擔,是適時調整與順應了。
掌握立夏養生三原則:養心、祛濕、顧脾胃,讓接下來的季節不燥不悶,輕盈安然入夏☀️

 

*文章作者:本文由曾柏翰中醫師及翰方御品團隊共同撰寫

你可能有興趣

穀雨如何養生?雨⽣百穀,滋潤秧苗,曾柏翰中醫師分享穀雨養生重點!

清明如何養生?春暖花開,追思故人,曾柏翰中醫師分享清明養生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