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長時間使用滑鼠、手機或鍵盤後,常出現手腕痠麻、手臂緊繃甚至手指麻木的狀況,這就是俗稱的「滑鼠手」。中醫認為,這與氣血運行受阻、筋脈不暢、長期過勞有關。想改善滑鼠手的不適,除了放鬆手部肌群、調整姿勢與避免長時間重複操作外,也能透過中醫穴道按摩幫助通經活絡、行氣止痛、放鬆肌腱。以下介紹三個中醫師推薦的改善滑鼠手關鍵穴位:陽池穴、曲池穴、內關穴,幫助舒緩手麻手痛、提升氣血流暢,讓手部重新恢復靈活力。
許多人一到冬天就出現手腳冰冷的狀況,即使穿上厚襪也覺得從腳底冷到心口。中醫認為,這與氣血運行不暢、陽氣不足有關,導致氣血無法溫養四肢。想改善手腳冰冷,除了注意保暖、避免久坐外,也可以透過以下 3 個中醫師推薦的暖身重要穴道:命門穴、勞宮穴、復溜穴,幫助改善冬季手腳冰冷、氣血循環差的狀況,讓身體由內而外暖起來。從「溫腎固陽」、「活血暖手」、「鎖住熱能」三個方向著手,幫助腳底回暖、提升代謝,一起來學習如何按摩吧!
進入冬天後,許多人會感覺到特別容易疲倦、手腳冰冷。這些現象,其實都是身體進入「冬藏」狀態的自然反應。中醫認為,冬屬腎,主藏精,此時人體的新陳代謝會自然放緩,以保存能量、抵禦寒氣。若在這時候過度勞累、熬夜或飲食不當,就容易出現氣血耗損、免疫力下降、精神不濟、手腳冰冷、腰膝痠軟等問題。因此,冬季調養重點在於「養腎護陽、潛藏精氣」,讓身體有足夠的能量迎接來年。以下來看看冬藏有哪些常見症狀、冬藏可以怎麼調理吧!
你是否經常覺得大腿內側緊繃、經期不順、或情緒容易鬱悶嗎?這些狀況可能與肝筋緊繃有關。而「肝筋」是連結肝經與下肢活動的重要通道,放鬆肝筋、活絡氣血,就能幫助改善循環、調整骨盆穩定度,更能修飾腿型、減少浮腫,打造自然筆直的輕盈美腿。本篇將帶你認識肝筋位置、刮肝筋技巧與放鬆原理,讓身心一起舒展。
季節交替、氣候乾燥或作息不規律時,有些人會有半夜突然流鼻血、或是早上醒來鼻子乾熱的困擾。中醫認為這類反覆流鼻血的狀況,多與肺熱上炎、氣血失調或陰虛火旺有關,容易出現鼻乾、鼻出血等現象。想要緩解這種情況,除了調理生活作息外,也可以透過中醫穴道按摩幫助清熱降火、調暢氣血。以下介紹中醫師推薦3個穴位:少商穴、迎香穴、上星穴,搭配按摩能從鼻竅、肺氣、頭面循環三方面著手,幫助改善鼻血反覆與頭面熱脹不適。
早上起床總覺得沉重、下午下肢又大一圈?試過黑咖啡、紅豆水覺得效果不是那麼顯著?最近越來越多人改吃更方便效果又快….
每到秋天,氣溫逐漸轉涼,許多人容易出現疲倦、昏沉、提不起勁的「秋乏」現象。中醫認為這與氣血虧虛、陰陽失調、陽氣收斂有關。秋季是調養脾胃、補益氣血的重要時節,除了飲食調理與充足睡眠,透過穴道按摩,也能幫助激發元氣、提升代謝、緩解疲勞。以下3個穴位,是中醫師推薦在秋季最適合按摩的三大提神保健穴位:足三里穴、百會穴、內關穴。每天花幾分鐘按壓,就能幫助改善秋乏、恢復精神、養足元氣!
每到下午,小腿就開始繃、鞋子變緊、腿像灌了鉛一樣沉?下班回家一脫襪子,腳踝上深深的勒痕讓人看了心煩。這些都是腳水腫的警訊。許多人以為這只是久坐太久造成的水腫,但其實,雙腿反覆腫脹,代表身體的水液代謝與循環已經出現失衡。中醫認為,水腫是氣血運行受阻、脾腎功能下降所致。尤其下半身距離心臟最遠、血液回流最慢,更容易因長時間久坐、運動不足或飲食失衡,成為水分滯留的第一站。今天王俊潔中醫師將帶大家深入了解為什麼雙腳容易水腫。
你知道水腫其實有「脾虛濕盛型」、「腎陽虛型」、「氣虛型」、「濕熱/氣滯型」這四種不同體質嗎?中醫針對水腫,依據成因與表現分為這四大類,每種症狀與消腫方法都不同。只有先了解自己屬於哪一種水腫體質,才能真正找到最適合的對症調理方式,快速消腫、恢復輕盈狀態。蔣之筠中醫師解析四種常見水腫體質,教你如何精準調養,不再被浮腫困擾!
進入秋天後,許多人會出現整天提不起勁的狀況,明明沒做什麼,卻總覺得身體沉重、容易疲倦,甚至還伴隨頭暈、頭脹痛、食慾差、腹瀉或皮膚濕疹等問題,這些都是典型的「秋乏」症候群!中醫認為,立秋之後仍殘留著夏季的暑濕之氣,若這些濕氣未能完全排出,便會滯留體內、影響脾胃運化。脾虛濕重使人體代謝變慢、氣血不暢,再加上秋天氣候轉乾、燥熱耗氣傷陰,兩種力量交互作用,就會讓人特別容易感到疲倦、無力、昏沉欲睡,形成「秋乏」的典型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