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水腫怎麼消?中醫師詳細解析4大原因與3招改善腿腫

每到下午,小腿就開始繃、鞋子變緊、腿像灌了鉛一樣沉?下班回家一脫襪子,腳踝上深深的勒痕讓人看了心煩。這些都是下肢水腫的警訊。許多人以為這只是久坐太久造成的水腫,但其實,下肢反覆腫脹,代表身體的水液代謝與循環已經出現失衡。中醫認為,水腫是氣血運行受阻、脾腎功能下降所致。尤其下半身距離心臟最遠、血液回流最慢,更容易因長時間久坐、運動不足或飲食失衡,成為水分滯留的第一站。今天王俊潔中醫師將帶大家深入了解:
👉為什麼下肢容易水腫?王俊潔醫師解析4大根源
👉日常3招有效舒緩下肢水腫!王俊潔中醫師來分享

 

為什麼下肢容易水腫?王俊潔醫師解析4大根源

一、循環不良:血液與淋巴排水受阻

  • 久坐或久站:腿部血液需要逆著地心引力回流到心臟。長時間不動,小腿肌肉收縮不足,血液和組織間液體滯留,導致腳踝或小腿腫脹。
  • 淋巴循環問題:淋巴系統負責回收組織多餘水分,若阻塞會造成單側或雙側下肢水腫,摸起來偏硬且不易消退。

 

二、內科疾病:器官功能影響水分調控

  • 心臟功能異常:如心臟衰竭,血液打不動,回流不順,下肢容易腫。
  • 肝功能不良:例如肝硬化,肝臟合成白蛋白不足,血管滲透壓降低,水分就會滲到組織。
  • 腎臟疾病:腎臟無法有效排水與排鈉,體液滯留,形成水腫。

 

三、生理與飲食因素:荷爾蒙與營養失衡

  • 荷爾蒙變化:女性在經期前後、懷孕或更年期,體內雌激素與黃體素水平波動會影響腎臟對鈉和水分的調控,使水分滯留下肢。
  • 高鹽飲食:攝取過多鈉離子會增加血液滲透壓,身體為維持滲透平衡會保留更多水分,造成組織液增加。下肢因重力關係最容易出現腫脹,長期高鹽飲食也可能加重慢性水腫或促進靜脈曲張。
  • 熬夜、壓力大:長期睡眠不足或心理壓力會影響內分泌系統與循環,使水分更容易滯留在下肢,形成暫時性水腫。

 

四、其他常見因素:藥物與活動量不足

  • 藥物副作用:部分止痛藥、類固醇、高血壓藥(如鈣離子阻斷劑)可能造成下肢水腫。
  • 缺乏運動:運動不足會使血液循環和淋巴回流減慢,水分容易滯留下肢。
  • 長時間旅途或飛行:久坐飛機或車程,由於重力與活動不足,也容易出現暫時性水腫。

 

日常3招有效舒緩下肢水腫!王俊潔中醫師來分享

一、改善血液與淋巴循環

  • 抬高雙腿:躺下時將腿抬高至心臟高度以上,利用重力幫助血液和淋巴回流。
  • 運動或肌肉收縮:慢跑、快走、踩腳踏車或游泳,促進小腿肌肉收縮,推動血液回流。
  • 彈性襪或壓力襪:對靜脈曲張或長時間站立者,能輔助血液回流,減輕腳踝和小腿腫脹。

 

二、調整飲食與體液平衡

  • 控鹽飲食:過多鈉離子會使血管內滲透壓升高,身體保留水分,導致下肢腫脹。減少加工食品、醃製品和高鈉零食攝取。
  • 均衡蛋白質攝取:蛋白質足夠可以維持血液膠體滲透壓,防止水分滲出到組織。建議攝取魚、蛋、豆類及乳製品等高品質蛋白。
  • 充足水分:喝水不足反而容易引起身體保水機制,使水分滯留,適量補水有助於代謝和排水。

 

三、改善生活作息

  • 規律作息:保持良好睡眠,避免熬夜,減少因內分泌失衡導致的水腫。
  • 減壓放鬆:壓力過大會刺激交感神經、影響血液循環與水分代謝,適度放鬆有助排水。
  • 避免長時間久坐或久站:每30–60分鐘起身活動或做小腿伸展,促進下肢血液循環。

 

案例分享|王俊潔中醫師臨床觀察分享

在診間最常見的下肢水腫族群,第一種是長時間久站的服務業族群。像是櫃姐、美容師、老師、餐飲人員等,每天必須長時間站立,下肢血液需要逆著重力回流至心臟,小腿肌肉若收縮不足,氣血循環變慢、水分無法順利排出,就容易出現腳踝腫、腿沉重的情況。許多人回家後襪口勒痕深、鞋子變緊,隔天早上還得抬腳消腫。第二種常見族群則是長期穿高跟鞋、壓力大、睡眠不足的女性。長時間穿著高跟鞋會讓小腿肌群長期緊繃、靜脈回流受阻,加上熬夜、壓力大、飲食偏重口味,讓身體氣機不暢、代謝下降,這類水腫常伴隨「腳冰冷、下肢沉重」的感覺,甚至經期前更明顯。

除了中藥調理外,也可搭配針灸改善下肢氣血運行。尤其冬天怕冷體質者,加強溫灸能幫助代謝循環,平時也建議多活動雙腿、泡腳或進行半身浴,讓氣血暢通、水分不易滯留。飲食方面,王醫師提醒:冰飲、甜食、重鹹、油膩食物都會讓水濕堆積、循環受阻。建議日常以清淡飲食為主,搭配健脾利濕食材,如紅豆、薏仁、玉米鬚、白扁豆等,幫助代謝多餘水分、減輕腿部負擔。

 

*文章作者:由王俊潔中醫師及翰方御品團隊編輯共同撰寫

你可能有興趣

體質不好容易腫?蔣之筠中醫師解密四種水腫型體質與調理攻略

短、中、長期水腫怎麼分?中醫師詳細解析成因、對策與調理關鍵!

經期一來就臉腫、腳腫?中醫師揭密經期水腫4大主因與消腫關鍵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