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秋乏三穴道!足三里穴、百會穴、內關穴有效改善疲倦、昏沉!

每到秋天,氣溫逐漸轉涼,許多人容易出現疲倦、昏沉、提不起勁的「秋乏」現象。中醫認為這與氣血虧虛、陰陽失調、陽氣收斂有關。秋季是調養脾胃、補益氣血的重要時節,除了飲食調理與充足睡眠,透過穴道按摩,也能幫助激發元氣、提升代謝、緩解疲勞。以下3個穴位,是中醫師推薦在秋季最適合按摩的三大提神保健穴位:足三里穴、百會穴、內關穴。每天花幾分鐘按壓,就能幫助改善秋乏、恢復精神、養足元氣!

 

秋天老是提不起勁?每天按三個穴道,喚醒身體元氣、改善秋乏!

中醫師推薦三個對抗秋乏的關鍵穴位:足三里穴、百會穴、內關穴,每天花幾分鐘按摩,不僅能舒緩疲憊、穩定情緒,還能提升整體氣血運行,幫助身體重拾活力。現在就跟著中醫師一起來看看如何按摩這三個秋乏穴位吧!

1.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前外側,髕骨(膝蓋骨)下緣下方約四橫指(約3寸),脛骨前脊外側一橫指處,即為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穴位位置

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前外側,髕骨(膝蓋骨)下緣下方約四橫指(約3寸),脛骨前脊外側一橫指處,即為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穴位功效

  1. 補氣健脾、提升體力
    有助改善疲倦乏力、注意力下降等秋乏症狀。
  2. 促進代謝、改善腸胃不適
    強化脾胃運化功能,減少餐後倦怠、消化不良、腹脹等問題。
  3. 調和氣血、增強免疫
    氣血充足,精神自然更穩定、有活力。

 

足三里穴按摩方法

1. 初學者版(簡單按壓法,適合日常使用)

用拇指或食指指腹垂直按壓足三里穴直到產生微痠脹感,每次30秒~1分鐘,放鬆後重複3~5次。

建議時機:早上出門、午休前按一按,能提神抗疲倦。

適合族群:久坐工作、餐後昏昏欲睡、常覺疲倦、代謝差、腸胃功能不佳者。

 

2. 進階版(深層刺激+氣血循環提升)

熱敷小腿3~5分鐘,再以指關節進行節奏式深壓 5秒按壓 ➜ 3秒放鬆10~15次。

可搭配薑或迷迭香精油按摩,幫助暖脾補氣、提神醒腦。

適合族群:體力明顯變差、季節轉換容易感冒、秋乏嚴重者。

 

2. 百會穴

穴位位置:百會穴位於可將雙手十指交叉放於頭頂,兩拇指自然向前,拇指相交處正下方,即為百會穴。

百會穴穴位位置

百會穴位於可將雙手十指交叉放於頭頂,兩拇指自然向前,拇指相交處正下方,即為百會穴。

 

百會穴穴位功效

  1. 提神醒腦、改善秋乏
    幫助升提陽氣、清醒頭腦的效果,能緩解疲倦、昏沉嗜睡。
  2. 舒緩壓力、穩定情緒
    幫助疏解過度用腦帶來的緊繃焦慮,舒緩頭暈、壓力大導致的情緒波動。
  3. 改善睡眠與頭部循環
    促進頭部氣血運行,有助改善頭脹、頭痛、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

 

百會穴按摩方法

1. 初學者版(簡單按壓法,適合日常使用)

以手指指腹輕壓百會穴,力道適中,感到微痠脹為佳。持續按壓 30 秒~1 分鐘,放鬆後重複 3~5 次。

適合族群:精神疲倦、注意力不集中、常加班熬夜、換季易昏沉者。

 

2. 進階版(深層刺激+氣血循環提升)

先搓熱雙掌或熱敷頭頂 3–5 分鐘,再以指關節或虎口加壓百會穴。可搭配輕敲頭頂或畫圈按摩 1 分鐘,幫助氣血上達、醒腦提神。

適合族群:頭痛頭脹、長期壓力大、睡不好導致秋乏加劇、腦袋容易打結者。

 

3. 內關穴

穴位位置:內關穴位於手心朝上,從手腕橫紋起往上量約兩指寬的位置,在兩條肌腱之間的凹陷處,按壓有明顯痠脹感,即為內關穴。

內關穴穴位位置

內關穴位於手心朝上,從手腕橫紋起往上量約兩指寬的位置,在兩條肌腱之間的凹陷處,按壓有明顯痠脹感,即為內關穴。

 

內關穴穴位功效

  1. 緩解疲勞倦怠、穩定自律神經
    幫助改善換季造成的身體疲憊、精神不濟,也對舒緩焦慮、煩躁有幫助。
  2. 和胃降逆、改善脹氣噁心
    幫助調理脾胃、減緩噁心反胃、暈眩感。
  3. 舒壓安神、提升睡眠品質
    助於緩解壓力所引起的睡不好、胸悶、情緒不穩等狀況。

 

內關穴按摩方法

1. 初學者版(簡單按壓法,適合日常使用)

用拇指或食指指腹輕壓內關穴,感覺到微微痠脹為佳。持續按壓 30 秒~1 分鐘,放鬆後重複 3~5 次。

建議時機:每天早晚各按一次,或在感覺頭昏、疲倦、情緒緊繃時按一按。

適合族群:長時間看電腦、精神疲乏、換季嗜睡、食慾不振、焦慮壓力大的人。。

 

2. 進階版(深層刺激+氣血循環提升)

先將手腕周圍熱敷3–5分鐘,提升局部循環。接著用指關節或按摩棒,以5秒按壓、3秒放鬆的節奏進行刺激,共重複10–15次。

可搭配薰衣草或佛手柑精油,幫助放鬆神經系統、提升按摩效果。

適合族群:常感疲倦不解、容易胃脹、暈車、頭暈、心情低落、睡眠品質差者。

 

秋天常見的「秋乏」現象,讓人容易疲倦、提不起勁,其實多與氣血運行遲滯、陽氣漸收有關。只要日常適度運動、早睡早起、搭配簡單的穴位按摩與溫和食補,就能有效緩解倦怠感,提升整體精氣神。

若已經出現長時間精神不濟、身體沉重等情況,也建議尋求中醫師協助,透過體質調整、經絡疏通與作息建議,幫助身體順利適應季節轉換,找回秋日的元氣與輕盈感。

最後提醒穴道按摩並不能取代專業醫療,如果症狀持續或有其他身體不適,必須就近就醫,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文章作者:由翰方御品團隊編輯撰寫

你可能有興趣

秋天總是提不起勁?中醫師分享破解秋乏的5大養生關鍵!

喉嚨乾、皮膚癢、嘴唇裂?中醫師教你5招對抗秋燥、潤肺又養氣!

快速擺脫秋燥穴道按摩!列缺、魚際、合谷穴,跟著中醫師這樣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