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中、長期水腫怎麼分?中醫師詳細解析成因、對策與調理關鍵!

你知道水腫也有分階段嗎?有時只是早上臉腫、下午腿腫,但有些人卻整天都覺得腫脹沉重、體重亂亂飄。中醫師指出,水腫可分為短期、中期與長期三種型態,從飲食、作息到代謝,都是影響的關鍵因素。今天就讓陳信宏中醫師帶大家一篇搞懂短、中、長期水腫的成因,以及分享如何透過飲食調理、作息調整,幫助身體回到輕盈循環狀態!

 

短、中、長期水腫怎麼分?陳信宏中醫師解析不同階段成因

一般而言,水腫會在數分鐘至數日之間消除,依水腫時間長短,可區分為短期、中期,與長期水腫,如若水腫狀況持續,甚至更嚴重,則應儘速諮詢合格醫師意見。

短期水腫(數分鐘至數小時)

短期水腫屬於生理性水腫,持續時間短,常見於眼部水腫,如早晨初醒的眼瞼腫脹。
這種腫脹情況大多與攝取過量鈉離子有關,因此會在次日晨醒睜眼後,出現眼部腫脹現象。
這類水腫通常會在起床活動、眨眼或輕微按摩後自然消退,屬於常見的短暫代謝反應。

中期水腫(數小時至數日)

中期水腫屬於生理性水腫,時間可能持續數小時,常見於四肢肢體部位。
形成原因與長期姿勢固定或生理狀態相關,如:辦公室久坐族群,經期前後等。
中期水腫多半可以在適度活動、伸展、按摩後,獲得緩解,若是經前水腫,也會在月經結束之後水腫獲得改善。

長期水腫(持續性水腫)

長期水腫屬於病理性水腫,持續性的水腫,且無法自行消除,可能會同時出現在臉部,腹部,或是四肢末端。
形成原因可能與疾病、臟器功能失常、藥物相關,此時需要專業醫療介入,自行消腫效果有限。
如果水腫情況日益嚴重,或伴隨其他不適症狀,應儘速諮詢合格醫師意見。

 

水腫不再反覆!陳信宏中醫師公開短、中、長期水腫調理全攻略

在中醫理論中,水腫的根源多與濕氣滯留有關。當水液在體內運行失常時,無法正常輸布與排出,就會造成組織間液體堆積,形成浮腫。陳信宏中醫師指出,人體最強大的除濕系統其實來自於脾、腎、肺、肝四臟的協調:

  • 脾氣虛弱 → 運化水濕能力下降,水分滯留體內。
  • 腎氣不足 → 失去氣化功能,排水受阻。
  • 肺氣不暢 → 無法宣發津液,導致上半身腫脹。
  • 肝氣鬱結 → 氣機不暢,水分無法順利疏導。

當上述系統任一環節失衡,水分就可能停滯不去,形成從臉腫到腳腫的各式水腫問題。

短期水腫|脾氣失調、肺氣失宣

常見原因:飲食過鹹、甜食過量、熬夜,或短暫的脾、肺功能失調。

典型表現:早晨眼皮浮腫、吃火鍋隔天臉腫、鞋襪勒痕明顯。

中醫比喻:像浴室洗完澡卻沒開窗、沒抽風機,濕氣積在裡面。

調理方向:可從飲食清淡化開始,減少高鹽、高糖食物,再搭配泡腳、輕運動、排汗等方式幫助循環,多數短期水腫能在數小時內改善。

 

中期水腫|脾腎失調、肝氣鬱結

常見原因:除了與脾、肺相關,也可能與腎氣不足或肝氣鬱結相關。

典型表現:經期前後下肢腫脹、久坐後腿腫脹緊繃。

中醫比喻:如熱帶潮濕環境下,除濕機又突然斷電,外濕與內濕互相加重。

調理方向:

  • 飲食上可適量攝取含鉀離子的蔬果(如香蕉、奇異果、菠菜),幫助排鈉利尿。
  • 搭配黑咖啡、薏仁、赤小豆等利濕食材,加強代謝循環。
  • 養成避免久坐久站與規律運動習慣,幫助氣血運行順暢。

 

長期水腫|脾腎兩虛、需專業治療

常見原因:屬病理性,與臟器功能異常或藥物副作用有關。

典型表現:臉部、腹部、四肢同時浮腫,按壓後凹陷持續不回彈。

調理方向:此時需要專業醫療介入,自行消腫效果有限。

 

案例分享|陳信宏中醫師臨床觀察分享

阿信醫師臨床上,常看到姐姐妹妹為了下半身腫脹而煩惱,多半是長時間久坐、壓力大、飲食偏重或作息不規律。這些生活習慣讓脾胃代謝功能變弱、氣血循環受阻,久而久之,體內水分無法順利排出,就形成了所謂的濕滯型水腫。這類水腫雖然不一定與器官疾病有關,但若長期不調整,容易讓代謝越來越慢、體態越來越沉重。只要配合醫師調理、調整作息與飲食習慣,例如減少重口味、避免熬夜、增加適度運動與去濕食材攝取,多數人在一個月內就能明顯感受到身體變輕盈、腫脹減緩,連氣色與精神也會隨之改善。

 

*文章作者:由陳信宏中醫師及翰方御品團隊編輯共同撰寫

你可能有興趣

經期一來就臉腫、腳腫?中醫師揭密經期水腫4大主因與消腫關鍵食物

翰方御品新品上市—【薏仁紅豆孅盈錠】溫和代謝、透亮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