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痰濕是什麼?中醫師教你辨別症狀與調理方法,幫助水濕代謝、精力充沛!

你有聽過脾虛痰濕嗎?其實現代人常常覺得身體沉重、精神倦怠、腸胃脹脹的,很可能就是「脾虛痰濕型」體質的關係。今天翰方御品中醫團隊解析「脾虛痰濕」的成因、症狀與調理方法,幫助容易腹脹、排便黏膩或臉油皮膚差的人認識自己的體質,找到合適的改善方向。

 

什麼是脾虛痰濕?從中醫角度看脾胃與濕氣的關聯

脾主運化是中醫最核心的理論之一,這裡的脾並非脾臟,而是指一整套與消化、代謝有關的功能系統。當脾氣虛弱、運化失常時,就容易讓水濕停留體內、無法順利代謝,進而形成痰濕,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脾虛痰濕」。

中醫師常說:「脾是氣血之源,脾虛就像身體的引擎功能不良,整個代謝系統卡關。」不只如此,脾虛痰濕會導致「濕氣堆積」,進一步影響循環,身體會出現腹脹、大便不成形、精神倦怠等問題,引發一連串身心失衡症狀。

 

脾虛痰濕有哪些常見症狀?

脾虛痰濕型體質的症狀表現相當多樣,常見的症狀包括:

  • 腸胃功能變差:容易腹脹、食慾不振、吃一點就覺得撐
  • 排便異常:大便黏膩不成形、容易有排不乾淨的感覺
  • 身體沉重倦怠:精神差、整天昏昏沈沈、覺得提不起勁
  • 水腫濕氣重:下肢或眼皮容易浮腫,氣候潮濕就覺得更累
  • 女性生理期問題:經前易水腫、經血黏稠、有血塊
  • 其他外顯症狀:容易長痘痘、皮膚蠟黃沒氣色、泡芙人、出汗黏膩

用比較好懂的話來比喻,脾虛痰濕的人就像打掃不乾淨的房間——垃圾(濕氣、痰濁)累積在角落,代謝又不順,越來越沉重。很多人不是單純太忙太累,而是腸胃早就發出代謝不了的警訊。像是吃不下、排不出、臉油又水腫,其實都是身體在提醒要清理濕氣囉!

 

脾虛痰濕是怎麼形成的?可能原因與誘發因素

為什麼這麼多人會有脾虛痰濕的體質?根據中醫臨床看診的經驗,脾虛痰濕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面向:

 

  1. 飲食習慣不當偏好冰品、冷飲、油膩或甜食,讓消化吸收變差,導致水濕內停,日久化痰。
  2. 久坐不動、代謝低落:久坐上班、運動量不足,讓運化功能失調,無法順利轉化體內濕氣。
  3. 作息不規律:熬夜或晚睡會讓代謝變慢,脾虛進一步加重痰濕堆積。
  4. 環境濕氣重:長期待在通風不良或濕度過高的空間,容易讓外濕侵入。
  5. 體質虛弱或產後恢復不佳:先天脾胃虛弱、女性產後、病後調理不足,也容易形成脾虛濕盛體質。

 

脾虛痰濕什麼季節最容易發作?

脾虛痰濕最容易在梅雨季、夏季與季節交替時發作,這與中醫「脾喜燥惡濕,濕困脾則百病生」有密切關係。

梅雨與夏季(5月~9月)

  • 中醫認為長夏屬脾,此時氣候濕熱,濕氣重。
  • 當脾胃虛弱,又遇上高濕氣環境,很容易讓濕氣滯留體內,導致脾虛痰濕。
  • 常見症狀有:腹脹、消化不良、排便黏膩不成形、下肢浮腫、眼皮腫、倦怠、皮膚出痘、氣色暗黃。

換季時節(春夏交替、秋冬交替)

  • 當氣候變化劇烈時,體內氣機調節不及外界變化,脾胃也容易受到影響。
  • 特別是生活作息不規律、壓力大的人,更容易出現脾氣虛弱、痰濕內生的狀況。

 

中醫如何辨證調理脾虛痰濕?

如果要細分脾虛痰濕的體質,依照不一樣的症狀與病機,還可以再細分成以下種類,中醫提供大方向的症狀,歡迎大家以此為方向做初步認識。

類型常見症狀
單純脾虛痰濕腹脹、倦怠、排便不成形、舌苔白膩
脾虛夾濕熱型排便黏膩有異味、皮膚出油、口中黏膩、易口苦
脾虛氣陷型久坐易累、頭重腳輕、食後腹脹、體力下降
脾虛水濕內停型下肢水腫、眼皮浮腫、身體沉重、四肢痠懶無力
脾虛夾肝鬱型腸胃功能差伴隨情緒起伏、經前腹瀉或水腫、壓力易影響消化

除了尋求專業中醫師的用藥協助,也可以透過日常的作息來調理脾虛痰濕的體質:

 

日常生活中如何調理脾虛痰濕體質?

脾虛痰濕的體質如前所述,與長期飲食不當、運動量不足、作息混亂有關,除了找尋專業醫師的協助,透過日常作息的調整,也能對體質進行調理,以下針對飲食、睡眠及作息給予建議:

飲食建議以健脾化濕溫陽祛濕」為主軸

食材功效說明
花草茶類陳皮、藿香、佩蘭芳香化濕、健脾醒胃,改善口中黏膩、食慾不振
開胃助消化山楂、麥芽、神麴幫助脾胃消化運化、減少食積與腹脹感
化濕蔬菜冬瓜、白蘿蔔、苦瓜清利濕熱、改善濕氣滯留造成的水腫與痘痘
溫補辛香類生薑、紫蘇葉、香菜溫中健脾、促進脾陽運化、防止寒濕內生
健脾穀類小米、薏仁、山藥、蓮子健脾養胃、利水去濕,改善大便黏膩與體虛疲倦感

 

建議少吃的食物類型:以下飲食習慣可能造成體質生濕、傷脾

食材原因說明
油膩甜膩油炸物、甜點、奶茶、乳製品助濕生痰,加重代謝負擔,造成腹脹、便溏
生冷寒涼冰品、西瓜、椰子水、生菜沙拉使運化功能差、濕氣內停
過度寒性苦瓜、竹筍、柿子性寒易損脾陽,建議煮熟食用
難消化年糕、麻糬、麵包、焗烤類易產生痰濕與腸胃脹氣感

 

生活作息調整:對脾有利的生活節律,重點在早睡早起+適度運動

  • 晚上 21:30~23:00 睡前泡腳、避免進食與滑手機,幫助陽氣內斂、安神助眠,避免夜間脾氣受傷。
  • 白天 07:00~09:00(胃經旺時)吃溫熱早餐,幫助脾胃啟動代謝系統,避免濕氣堆積一整天。
  • 午間 11:00~13:00(脾經當令)進食清淡午餐、勿狼吞虎嚥,良好進食習慣有助健脾。
  • 下午與傍晚適度活動,避免久坐不動,助氣行水濕、改善四肢沉重與倦怠。

若真的難以提早睡覺,可嘗試「睡前90分鐘斷藍光、泡腳、喝花草茶」做為過渡方式,幫助脾氣溫暖、濕氣代謝順暢。

 

蔣之筠中醫師:別讓痰濕拖垮你,輕盈代謝找回來!

常常有許多上班族、婆婆媽媽們來找蔣醫師看診,最常聽到患者自述:「每天都好累,好像怎麼睡都睡不飽」、「排便黏黏的,感覺沒上乾淨」、「最近皮膚變油、臉好暗沉」。

通常這類族群的患者,往往以為是壓力大,經把脈後辯證,證實屬於「脾虛痰濕」的體質。

脾就像身體的代謝引擎,負責把吃進來的營養轉成氣血,同時代謝掉多餘的水濕。

如果脾虛、消化變差,這些濕氣就會卡在體內,日久化成痰濁,導致腸胃功能變差、氣色暗沈、精神疲憊,甚至變得怎麼動都瘦不下來。

蔣之筠中醫師提醒大家:脾虛痰濕雖然不像其他病會痛會燒,但它會默默拖垮元氣,每天都像背著濕棉被在過生活。

除了對症調理,也建議搭配健脾化濕的飲食、避免生冷甜膩、養成規律作息,一點一滴打掃體內濕氣。

經過一個月左右調理與調整生活,多數患者再回診時,不只代謝變順、狀態也穩定許多。

 

最後也再次提醒大家,想要進一步了解身體狀況,或身體遇到任何急性不適,請一定要就近尋求合格中醫師的協助喔。

*文章作者:本文由蔣之筠中醫師與翰方御品團隊共同撰寫

你可能有興趣

肝鬱氣滯是什麼?中醫師教你辨別症狀與調理方法,幫助氣血順暢、情緒輕鬆!

臉上痘痘總是長同個位置?王俊潔中醫師五行飲食法,擊退不同部位痘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