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怎麼補充才正確?蔡承儒中醫師分享5大常見迷思,從此健康飲食不踩雷

蛋白質常被誤會是健身族才需要補充的營養素,甚至有人因為吃肉後,覺得補充太多蛋白質而刻意少吃。其實,蛋白質是組成我們身體的基礎結構,從頭髮、皮膚、免疫力到內分泌都需要蛋白質參與,是不論男女老少都需要的營養素喔,如果蛋白質不足會容易覺得疲倦、甚至會有落髮、生理機能衰退的情形!今天由蔡承儒中醫師來為大家整理,常見的五個蛋白質迷思,一次搞懂蛋白質健康知識,幫助你吃得更健康、代謝更順暢。

 

五大蛋白質常見迷思──蔡承儒中醫師來專業解析!

迷思一:我每天都有吃肉、蛋跟喝牛奶,為什麼醫師還是說我蛋白質吃太少?

蔡承儒醫師表示:以一般成人來說,每天至少需要每公斤體重 1 克蛋白質;如果你有運動習慣、體力工作,甚至需要拉高到 1.2~1.5 倍

  • 舉例:一位60公斤的女性,每天至少要攝取 60克 蛋白質,若運動後甚至需要達到 72~90克

醫師提醒 光靠一杯豆漿或一碗雞湯是不夠的!蛋白質要均勻分配在每一餐,效果最好。

 

迷思二:動物性蛋白 vs 植物性蛋白,有差別嗎?

雖然植物性蛋白和動物性蛋白對人體來說都能消化利用,但來源不同,營養密度與吸收率還是有差別。

類型特性
🥩 動物性蛋白質含有完整必需胺基酸,吸收率高,適合術後恢復、運動增肌族群
🌱 植物性蛋白質富含膳食纖維、植化素、脂肪含量低,適合養生保健、慢性病控制與素食者使用

動物性的蛋白從肉、蛋、魚等食材,以膽固醇較低的瘦肉,或是富含優質蛋白及低脂肪的為佳。而植物性蛋白可以從豆製品(豆漿、豆腐等)、酪梨、毛豆等攝取。

 

迷思三:要吃這麼多蛋白質好辛苦,有什麼替代方法嗎?

有些人吃蛋白質會覺得腸胃不適、燥熱上火,這通常與體質、消化功能較弱有關,不是蛋白質的錯。

舉例來說,部分體質較虛弱、偏熱、消化能力較弱者,吃蛋白可能造成肚子脹、燥熱、便祕等不適。可選擇白肉(如雞胸、魚肉)取代紅肉,並搭配溫潤食物如山藥、陳皮、白蘿蔔等幫助消化。除了正餐用吃的之外,也可以適時參考其他選擇,如高蛋白飲、乳清、代餐等。

 

迷思四:補充太多蛋白質會傷腎嗎?

根據研究,一般的人腎臟都能代謝趨近於身體重量克數的蛋白質,有在健身、運動的人甚至可以吃到1.5~2倍體重的蛋白質克數,都是沒問題的。但如果有家族遺傳或是有腎臟的慢性病,就需要小心不要攝取過多的蛋白質量。

由於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蔡承儒醫師補充如果你平常疲倦、水腫、泡泡尿,建議先確認腎功能,然後再調整蛋白質攝取策略。

 

迷思五:沒有在運動也要吃蛋白質嗎?

當然需要,因為每天生活中,都會消耗身體的能量,如果蛋白質不足會容易覺得疲倦、甚至會有落髮、生理機能衰退的情形。

  • 蛋白質不只是用於運動神經和肌肉修復,更參與免疫細胞、賀爾蒙合成與代謝調控。
  • 對於長輩、女性、久坐族群而言,蛋白質不足更加會導致肌少、代謝下降、免疫力弱化。

所以即使無大量運動,也需要每天維持三餐蛋白攝取,並視體重及活動量適度調整。

 

就算不是健身族群,也該把蛋白質當作日常保養的一環,吃得剛好、吃得正確,讓身體真正吸收並發揮作用,才是提升整體健康的關鍵。

不妨從今天開始重新認識蛋白質,調整飲食結構,讓你的代謝和體力,都一起跟上來。

 

*文章作者:由蔡承儒中醫師及翰方御品團隊編輯共同撰寫

你可能有興趣

蛋白質吃不夠會掉髮?中醫師揭:頭髮脆弱、易斷,其實是你缺乏蛋白質!

一天該吃多少蛋白質?詹博恩中醫師教你四大族群攝取量計算公式!

想要減重減脂先學會熱量赤字!蔡承儒中醫師手把手教學帶你提升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