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飯肚子總是脹得像氣球?又有腸胃悶脹的情況嗎?這些常見的脹氣不適,若能適時按摩對應穴道,能助於行氣消脹。今天中醫師就來推薦3個緩解脹氣的實用穴道:大橫穴、中脘穴、氣海俞穴,簡單按壓這三個穴位,把脹氣不適輕鬆按掉吧!
脹氣該怎麼辦?中醫師推薦3個穴道有效改善脹氣不舒服
中醫師推薦三個有效改善脹氣不適的穴道。這三個實用穴道分別是大橫穴、中脘穴、氣海俞穴,能幫助調整脾胃、化解腸氣淤積,特別適合腹部脹滿、悶悶不舒服的人。快來看看這三個穴位怎麼按,舒緩你的腸胃小困擾吧!
1.大橫穴

大橫穴定位方式:
大橫穴位於採站姿或仰臥姿,將手放在肚臍旁,沿著肚臍水平線向左右側滑動約3~4橫指,位於肚臍旁約4寸的位置,輕按會有微痠感,即為大橫穴。左右各有一穴,按壓時兩側可交替進行。
大橫穴功效:
- 疏肝理氣、調和腸胃
- 緩解腹部脹氣、腸鳴、便祕
- 改善壓力型脹氣、腸道氣滯不通
中醫認為大橫穴對於情緒緊張、壓力大引起的氣滯型脹氣特別有效。也常用於調整腸胃功能、促進腸道蠕動,改善長期脹氣與便祕問題。
大橫穴按摩方法:
1. 初學者版(簡單按壓法,日常保養可用)
用雙手中指或食指指腹,同時或交替按壓左右大橫穴。每次按壓1~2分鐘,感到微痠微脹為佳。
搭配緩慢吐氣進行,幫助放鬆腹部、疏通氣機。可於飯後半小時進行按摩,有助消食導滯、減少腹脹感。
- 適合族群:飯後容易脹氣、腸胃蠕動緩慢、情緒緊繃時腸胃不適、壓力型便祕者。
2. 進階版(熱敷+深層按摩法,效果加乘)
使用熱毛巾或暖暖包熱敷腹側(大橫穴周圍)約5分鐘,促進局部循環。再用掌根或關節節奏性深按大橫穴——5秒壓住、3秒放鬆,重複10~15次,可搭配左右交替輕揉。
搭配薰衣草、甜橙、薄荷等舒緩與助消化精油,有助腸道氣機流通、緩解悶脹不適。
- 適合族群:經常腹脹悶悶、氣卡在肚子裡不易排出、有脹氣便祕困擾、壓力大導致腸胃失調者。
2.中脘穴

中脘穴定位方式:
中脘穴位於以自己的四指橫放在肚臍上方,四指寬的頂端位置,即是中脘穴。
中脘穴功效:
- 理氣健脾、和胃降逆
- 改善胃脹、胃痛、食慾不振
- 舒緩消化不良、打嗝、胃酸過多等症狀
中醫認為中脘穴對改善胃腸積滯、脹滿、氣逆有關鍵作用,特別適合脹氣型腸胃不適的人日常調理。
中脘穴按摩方法:
1. 初學者版(暖腹式保養法)
雙手掌心相疊,以肚臍上方的中脘穴為中心,順時針畫圓揉按腹部,每次約3~5分鐘,手勢溫柔均勻,感覺腹部有微微溫熱感即可。
此方法有助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氣。飯後1小時後可進行按摩,避免空腹或飯後立刻按壓或睡前溫柔按摩亦有助入睡與放鬆腸胃。
- 適合族群:消化不良、胃酸逆流、食慾差、腹脹、緊張型腸胃不適者。
2. 進階版(熱敷+深層點按法)
先用溫熱毛巾或熱敷墊溫熱中脘穴部位約3分鐘,再以食指指腹輕壓放鬆交替按壓穴點,每次維持約10秒,重複10次。
能幫助舒緩氣滯、促進氣血流動,改善胃部脹悶感。
- 適合族群:容易胃脹、打嗝、脹氣不消者、容易消化不良、飯後悶痛者、經常加班、久坐、飲食不定時的上班族。
3.氣海俞穴

氣海俞穴定位方式:
氣海俞穴位於背部第3腰椎棘突下、旁開約1.5寸處(約兩指幅寬),即為氣海俞穴。左右各一,共兩個穴點。
氣海俞穴功效:
- 改善氣虛型便祕、腹部虛脹
- 調理下焦虛寒、腰膝酸軟
- 舒緩下腹氣滯、胃腸蠕動遲緩
中醫認為氣海俞穴常用於改善因氣虛引起的腸胃功能低下與消化緩慢,特別適合經常覺得腹部有氣出不來、排便無力的人。
氣海俞穴按摩方法:
1. 初學者版(雙手按壓法)
雙手握拳,以拳眼(食指與中指指節處)或拇指指腹,同時按壓兩側氣海俞穴,每次約按壓5秒,放鬆3秒,重複10次,感覺有溫熱微痠感為佳。
可搭配早晨起床或排便前按壓,有助喚醒腸道機能。
- 適合族群:腸胃虛弱、排便困難或便祕者、腹部容易漲氣、下腹有脹悶感的人。
2. 進階版(熱敷+刮痧棒按摩)
先以熱敷袋或暖暖包熱敷腰部氣海俞穴周圍3~5分鐘,提升局部循環。接著使用刮痧板或滾輪,沿著脊椎兩側上下來回輕刮,或點壓氣海俞穴10~15次。
此法可加強補氣、幫助腸胃氣機運行,搭配穩定呼吸效果更好。
- 適合族群:體質偏虛、容易倦怠、常感氣力不足者、久坐少動、腸道蠕動變慢的上班族與長輩。
透過大橫穴、中脘穴、氣海俞穴這三大穴位的適當按壓與刺激,有助於調暢氣機、健運脾胃、促進腸道蠕動,可有效緩解腹部脹氣、消化不良與排便困難等常見問題。中醫認為,脹氣多與脾虛氣滯有關,氣機無法順行,便容易出現腹部悶脹、放屁頻繁或腸胃不適等狀況。建議日常可在飯後30分鐘左右進行穴道按摩,幫助消化、舒緩腸胃壓力,讓身體更輕盈、腸道更順暢。
最後提醒,穴道按摩屬於日常保健方式,若未見改善,或伴隨其他狀況,建議儘早尋求專業中醫診斷與調理,才能從根源解決問題,恢復整體平衡。
*文章作者:由翰方御品團隊編輯撰寫
你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