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便祕、脹氣與體重反彈!蔡承玲中醫師解析產後正確進補法!

產後媽媽們在坐月子或調養時,常常因為擔心營養不夠,容易一口氣進補大量麻油雞、豬腳,甚至高熱量補品。這些飲食雖然看似滋補,但若方式不當,反而可能讓身體出現便秘、脹氣、體重增加等困擾。當產後調養忽略均衡與消化,效果不僅打折,還可能延緩子宮恢復、影響代謝,甚至增加日後健康風險。蔡承玲中醫師提醒,產後營養重點並非越補越多,而是掌握正確的飲食原則,才能幫助修復與恢復體力,讓媽咪真正補對不補胖。

 

產後媽媽該怎麼吃?蔡承玲中醫師教你分階段抓住關鍵營養

產後第1~2週:子宮收縮+惡露排出+傷口修復

建議飲食重點:

  • 清淡好消化為主,幫助腸胃恢復
  • 補充優良蛋白質,促進傷口癒合
  • 高纖飲食幫助排便順暢

飲食原則:

  • 以溫、軟、淡、稀為主:清粥、湯品、燉煮類,少油少鹽。
  • 蛋白質:每餐 20–30g,哺乳媽咪每日約≥70g(魚、雞蛋、豆腐、瘦肉、豆製品)。
  • 纖維+水:纖維 25–30g/日(全穀、蔬果、豆類)+溫水 2–2.5L/日,預防便秘。
  • 配餐示例:糙米粥+蒸蛋+燙青菜 或 五穀飯小碗+清蒸魚+南瓜泥。

推薦食物:五穀飯、糙米、蔬果、雞蛋、豆腐、魚、黑豆、湯品如雞骨蔬菜湯、海帶豆腐湯。

避免食物:酒類麻油、過油補品活血性藥材,如當歸、川芎、紅花等。

蔡醫師提醒:生化湯需由合格中醫師評估體質、出血量與生產方式後再決定,不可與子宮收縮劑併服;剖腹產、出血多或凝血異常者切勿自行使用。

 

產後第3–4週:修復子宮、平補氣血、調整體質

建議飲食重點:

  • 持續補充蛋白質+膳食纖維
  • 幫助腸胃蠕動、預防便秘
  • 增加飽足感、幫助體重管理
  • 補充葉酸,預防貧血

飲食原則:

  • 以蒸、燉、煮為主;逐步恢復一般口味,仍避免油炸辛辣。
  • 蛋白質持續足量(每餐 20–30g),來源多元:魚、蛋、豆類、瘦肉、乳品。
  • 高纖維+低升糖:全穀雜糧、蔬菜、水果、堅果種子,改善腸道蠕動、增加飽足感。
  • 葉酸+鐵:預防貧血、支援造血(綠葉菜、豆類、紅肉;失血多者依醫囑補鐵)。
  • 配餐示例:雜糧飯+番茄豆腐牛腩+炒菠菜 或 燉雞湯去油+地瓜+時蔬沙拉

推薦食物:各色蔬菜、水果、堅果、全穀雜糧、豆類與豆製品;可加入地瓜、燕麥、鷹嘴豆等。

 

產後越補越好蔡承玲中醫師分享產後媽咪必知飲食調理原則

原則一:營養均衡

產後飲食應以均衡多元為核心,避免單一食材過度進補。六大類食物都要適量攝取,才能確保子宮修復、乳汁分泌及體力恢復所需:

  • 全穀雜糧類:糙米、燕麥、地瓜,提供能量與膳食纖維。
  • 蛋白質類:魚、雞肉、豆腐、蛋,幫助傷口修復與組織再生。
  • 蔬菜類:菠菜、胡蘿蔔、青花菜,提供維生素與礦物質,改善便祕。
  • 水果類:木瓜、奇異果、蘋果,富含維生素C與纖維。
  • 乳品類:低脂牛奶、優格,補充鈣質,維持骨骼健康。
  • 油脂與堅果類:芝麻、亞麻仁、核桃,提供優質不飽和脂肪酸,幫助賀爾蒙平衡。

👉核心概念:六大類都要吃到,避免只重視補品,反而營養失衡。

 

原則二:清淡好消化

產後媽咪腸胃功能仍在調整,若進食過於油膩或辛辣,容易導致消化不良、胃部脹氣。建議:

  • 烹調方式:以蒸、燉、煮為主,少油、少鹽,減少腸胃負擔。
  • 餐食設計:蒸蛋滑嫩好吸收,燉雞湯溫補不油膩,豆腐柔軟富含植物性蛋白質。
  • 避免辛辣刺激:如辣椒、胡椒、麻辣鍋等,會影響腸胃蠕動,也可能讓母乳寶寶不適。

👉總結:清淡不代表營養不足,而是更利於吸收與恢復。

 

⚠️ 常見誤區:高蛋白≠大補

許多產後媽咪誤以為補得越多恢復越快,於是大量攝取麻油雞、花生豬腳、麻油腰子等補品。

事實上:這些食材同時含有高油脂與高熱量,容易造成:

  • 便祕、大便卡卡 → 油脂過多+纖維不足
  • 長痘痘、塞奶 → 高油分增加皮脂分泌,乳腺堵塞風險上升
  • 體重不減反增 → 熱量超過日常需求,月子做完反而更腫

👉 核心提醒:產後補充蛋白質很重要,但重點在質而非量。

 

蔡承玲醫師小叮嚀:產後飲食的重點,不在於補得多,而在於補得對。營養均衡與否,不只影響子宮修復與母乳品質,更會牽動到腸道消化、體態管理與整體代謝狀況。許多媽咪以為只要多吃高蛋白或進補補品就足夠,但若缺乏蔬菜水果、全穀纖維與適量健康油脂,反而容易出現便祕、脹氣或體重增加的問題。建議日常飲食中,記得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並搭配適量蛋白質、膳食纖維與足夠水分,才能真正幫助恢復體力、調整體質,也讓媽咪補對營養、不補胖。

 

*文章作者:由蔡承玲中醫師及翰方御品團隊編輯共同撰寫

你可能有興趣

便秘、腸道吸收差?蕭志達中醫師推薦3款促進膳食纖維吸收漢方茶飲

熱潮紅、心悸、睡不好?陳韻筑中醫師傳授6種營養+4招習慣穩住更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