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如何養生?陽盛漸長、濕氣漸重,曾柏翰中醫師分享小滿養生重點!

小滿的「滿」,指的是雨水漸多、農作漸長,但尚未飽滿。此時氣候由春溫轉入初夏,高溫與濕氣逐漸加重,也是人體濕氣累積、火氣上升的時刻。許多人在這個時節會感覺:

  • 容易疲倦、沒胃口

  • 皮膚出油、容易長痘

  • 下半身水腫、關節痠重

  • 睡眠品質變差,情緒起伏變大

這些症狀,其實都與「小滿時節的濕熱內蘊」有關。今天就由曾柏翰中醫師帶你從中醫角度掌握小滿節氣調養重點,讓身體在夏季正式來臨前,打好基礎、減少不適!

小滿養生怎麼做?曾柏翰中醫師分享小滿養生重點

曾柏翰中醫師指出,小滿時節氣候漸熱,體內濕氣與火氣容易交織形成「濕熱」,也是腸胃功能最容易出狀況的時候。以下是小滿養生的4大關鍵方向:

1. 清熱利濕,健脾開胃

天氣悶熱多雨易疲倦、沒胃口。飲食宜清淡,幫助身體排濕。

2. 預防濕疹、香港腳

濕氣容易誘發皮膚問題,保持皮膚乾爽與通風,幫助除濕清熱。

3. 補充水分,避免上火

天氣轉熱,適量補充水分,推薦淡鹽水、綠豆湯或決明子茶,清熱解毒又防中暑。

4. 作息規律,養心安神

早睡早起、適度午休,保持心情愉快,有助於養心安神、穩定情緒與免疫力。

小滿養生穴道怎麼按?跟著曾柏翰中醫師按摩八髎穴、三陰交穴、陰陵泉

除了飲食作息,穴道保健也是小滿養生不可忽略的一環。透過日常按摩以下穴位,可以幫助身體加強濕氣排出、調節脾胃功能。

1. 八髎穴(調經去濕、強化下焦循環)

  • 穴道位置:八髎穴非單一穴位,而是分布於尾椎與薦椎之間的左右四對凹陷點。

  • 穴道功效:有助調理婦科、泌尿與腸道問題,促進骨盆腔氣血運行,排除濕氣、改善下半身沉重感。

  • 按摩方式:平躺或俯臥時,以掌根或指節輕壓按揉八髎區域,每次2–3分鐘,感到微熱痠脹最佳。

2. 三陰交穴(調脾理肝、改善水腫)

  • 穴道位置:三陰交穴位於小腿內側,腳踝骨尖上方四指寬處的骨後凹陷處。

  • 穴道功效:三條陰經交會處,可調和肝脾腎三臟,幫助緩解下肢水腫、脹痛、情緒鬱悶。

  • 按摩方式:用拇指按壓3~5分鐘,微痠即可;女性生理期間可酌量減少力道。

3. 陰陵泉穴(健脾祛濕、利水消腫)

  • 穴道位置:陰陵泉穴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內側下緣突起後方凹陷處。

  • 穴道功效:為脾經重要穴位,具有利濕化濁、強化脾胃運化的作用,特別適合體質濕重、手腳浮腫者。

  • 按摩方式:以指腹輕壓畫圓,每次2分鐘,建議搭配熱敷效果更佳。

小滿習俗有哪些?曾柏翰中醫師分享小滿小知識

從古至今,小滿節氣除了養生,也有不少地方習俗與農作文化,蘊含著生活智慧:

1. 祭車神

許多農村地區會在小滿祭拜牛車、犁田工具,感謝農耕辛勞,也象徵節氣轉換,作物開始結果,寓意五穀豐登與順利平安。

2. 食苦以清熱

部分地區習慣小滿吃「苦菜」,如苦瓜、蒲公英等苦味蔬菜,目的是清熱降火、防暑氣上身,與中醫「苦入心、清熱燥濕」的理論一致。

3. 小滿不滿,謹慎收斂

古人認為「小滿不滿」,做人做事應留有餘地,也對應中醫養生「夏季養陽但忌過度發散」的原則。提醒我們節制飲食、調和五臟,養精蓄銳為夏日養生做準備。

 

曾柏翰中醫師提醒,小滿節氣是「由春入夏」的重要轉折點,若能順勢調整體質,不但能減少夏季濕熱不適,也能讓體內代謝、免疫力更穩定

掌握小滿養生原則:清熱利濕、顧脾胃、避免上火,讓接下來的季節不燥不悶,輕盈安然入夏☀️

 

*文章作者:本文由曾柏翰中醫師及翰方御品團隊共同撰寫

你可能有興趣

立夏如何養生?萬物繁茂,陽氣漸盛,曾柏翰中醫師分享立夏養生重點!

穀雨如何養生?雨⽣百穀,滋潤秧苗,曾柏翰中醫師分享穀雨養生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