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沒吃很多,卻常常覺得消化慢、肚子脹?這些不明顯但反覆出現的不適,這個情況多與脾胃失調、氣機不暢、代謝滯後有關。若長期忽略,不只容易造成水腫肥胖,還會影響整體循環與體質。今天推薦3個中醫師推薦的代謝調理穴道:豐隆穴、支溝穴、足臨泣穴。透過日常簡單按壓,能有效化痰導濕、疏通經絡、促進腸胃蠕動與水分代謝,是調整體質找回代謝的好幫手。
總是消化不良、脹氣、胃悶嗎?中醫師推薦3個穴道有效改善消化狀況
中醫師推薦三個有效幫助消化的穴道。這三個重要的穴道分別是豐隆穴、支溝穴與足臨泣穴,具有疏通經絡、促進腸胃蠕動的作用,一起來看看如何按摩這三大幫助消化好穴吧!
1. 豐隆穴

豐隆穴穴位位置:豐隆穴位於小腿外側,髂骨(膝蓋骨)外下緣與外踝連線中點處,約在脛骨前脊與腓骨之間的凹陷處,觸摸時會感覺有輕微鼓脹感,即為豐隆穴。建議坐姿或仰躺時找穴最為準確。
豐隆穴穴位功效:
- 健脾化濕、化痰寬胸
- 改善痰濕體質、頭暈胸悶、腹脹便溏
- 幫助代謝、減少脂肪堆積、緩解脹氣
中醫認為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特別適合痰濕偏重、代謝循環差、總覺得腦袋悶、肚子脹、腿很腫的人。
豐隆穴按摩方法:
1.初學者版(簡單按壓法,日常保養可用)
使用雙手拇指或食指指腹,垂直按壓小腿外側的豐隆穴處,每次約1~3分鐘,感覺微酸微脹即可。按壓時可搭配深呼吸,幫助氣血通暢。
建議餐後30分鐘或午後疲倦時操作,幫助促進消化與水分代謝。
- 適合族群:容易脹氣、便便不順、頭重胸悶、代謝差、痰多口黏者。
2.進階版(熱敷+深層按壓,提升效果)
先以熱毛巾熱敷小腿外側豐隆穴部位約3分鐘,促進局部循環。
接著使用指關節或按摩棒,以5秒按壓、3秒放鬆的節奏進行10~15次,感到酸脹為佳。
亦可搭配精油按摩(如薑、迷迭香、杜松等具代謝促進效果的精油)加強通經絡與祛濕氣。
- 適合族群:痰濕型肥胖者、脾胃虛弱、慢性腸胃不適、下半身水腫、代謝卡關者。
2. 支溝穴

支溝穴穴位位置:支溝穴位於前臂背側,當手掌向下、手臂自然平放時,在手腕背側橫紋上約三橫指寬處,靠近前臂中央的凹陷中,即為支溝穴。建議彎曲手腕、用另一手四指並排量取會更準確。
支溝穴穴位功效:
- 緩解脹氣、便秘、消化不良等腸胃不適
- 理氣寬胸、和胃止痛
- 改善胸悶、脇肋脹痛、腸胃蠕動遲緩
中醫認為氣滯則脹,氣行則通,可幫助腸胃氣機通暢,調整排便頻率,適合應對現代人因壓力大、飲食不規律引發的腸胃問題。
支溝穴按摩方法:
1.初學者版(簡單按壓法,日常保養可用)
可用另一手拇指指腹,垂直輕壓支溝穴,每次約1~3分鐘,感覺微酸微脹即可。可搭配深呼吸,有助於放鬆腹部與胸悶感。
建議飯後30分鐘進行,效果更佳。
- 適合族群:經常脹氣、便秘者、腸胃蠕動慢、吃一點就飽、情緒緊繃引發腸胃不適者。
2.進階版(熱敷+深層按壓,提升效果)
先以溫熱毛巾熱敷前臂支溝穴位置約3分鐘,有助促進局部循環、放鬆肌肉。
接著使用按摩棒或指關節,進行5秒按壓、3秒放鬆的節奏,重複10~15次。
可搭配薑油、迷迭香或薄荷精油輕擦,提升疏通氣機、緩解腹部脹悶的效果。
- 適合族群:長期消化不良、排便不順、壓力型腸胃不適、胸脅緊繃、容易便秘者。
3. 足臨泣穴

足臨泣穴穴位位置:足臨泣穴位於腳背外側,第4趾與第5趾之間的趾骨交接處前方凹陷中,可沿著第4、5趾往腳背方向滑動,摸到骨頭交會處的凹陷即是足臨泣穴。建議在坐姿、腳自然放鬆時操作較為容易找到。
足臨泣穴穴位功效:
- 疏肝解鬱,調和氣機
- 緩解胸悶、肋脹、壓力型腸胃不適
- 改善頭脹頭痛、自律神經失調、緊張型焦慮
中醫認為肝主疏泄,能引膽經之氣通達於全身,幫助釋放壓力、平衡內在節奏,特別適合長期處於緊繃狀態、胸悶脹氣、睡不好又吃不下的人。
足臨泣穴按摩方法:
1.初學者版(簡單按壓法,日常保養可用)
可用雙手拇指指腹,輕壓雙腳的足臨泣穴,每側各按壓1~3分鐘,搭配深呼吸,有助疏通經絡與穩定情緒。
建議在晚間放鬆或泡腳後操作,效果更佳。
- 適合族群:容易胸悶、緊張、胃口差、壓力大、腸胃敏感、自律神經紊亂者。
2.進階版(熱敷+深層按壓,提升效果)
可先進行10分鐘熱水泡腳,促進腳部血液循環,再用指關節進行5秒按壓、3秒放鬆的節奏,重複10~15次,按至酸脹感明顯即可。
搭配如薑精油、佛手柑、乳香等具安定情緒與理氣效果的精油,能提升舒緩與安神效果。
- 適合族群:情緒鬱結、失眠多夢、壓力大導致消化不良、自律神經失調、長期肋脹胸悶者。
透過豐隆穴、支溝穴、足臨泣穴三大穴道的按摩刺激,能幫助化痰導濕、行氣調中、疏肝解鬱,從內在脾胃運化到氣機流暢,全方位改善痰濕困體、脹氣、水腫等代謝不良問題。建議將穴位按摩作為每日日常保養,尤其在季節交替、天氣濕悶或飲食紊亂時,更應提前調理、減少身體沉重疲憊感。透過穴位適當刺激,可幫助活絡氣血、提升代謝循環、改善體質,讓身體回到輕盈通暢的節奏。
最後提醒,穴道按摩屬於日常保健方式,若未見改善,或伴隨其他狀況,建議儘早尋求專業中醫診斷與調理,才能從根源解決問題,恢復整體平衡。
*文章作者:由翰方御品團隊編輯撰寫
你可能有興趣
合谷穴位置、穴道按摩全解析!改善頭痛、眼疲勞、消化不良,氣血暢通一按有感!
陰陵泉穴位置、穴道按摩全解析!改善消水腫、去濕氣、調脾胃,氣血順暢一按有感!
膻中穴位置、穴道按摩全解析!舒緩胸悶、降肝火、調氣活血,安神助眠一按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