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濕茶的效果是什麼?喝對方法就能養好脾胃,既消腫又解便秘!

隨著養身意識抬頭,身體濕氣問題也越來越多人關注到了,究竟所謂的去濕茶能不能幫助身體除濕?今天請到了翰方御品創辦人,曾柏翰中醫師,來和大家分享去濕氣茶飲的飲用方式。只要掌握了對的去濕茶飲用方式,就能適時地替身體去除濕氣,搭配日常生活中的飲常習慣,身體就能順利找回健康。

 

身體濕氣過重問題

通常身體濕氣過重是因為脾胃功能受到濕氣重的影響,濕氣過重容易導致消化不良、便祕、容易疲倦、四肢無力、關節痠痛、水腫、皮膚油膩、長痘等問題。常見症狀包括舌苔厚膩、大便黏膩不成形、晨起口乾卻不想喝水、身體沉重無力、易犯困等。

尤其許多人最在意的減重及新陳代謝問題,其實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濕氣過重導致循環停滯,常常努力控制飲食,但是效果不如預期,其實就是痰濕體質在作怪。如果對於自己的體質有疑慮,也建議在喝去濕茶前,讓合格中醫師把脈確認自己的體質,才是最為安全且準確的。

更詳細的身體濕氣症狀可參考之前的文章:身體濕氣重的症狀

 

去濕氣茶飲的效果

為什麼身體濕氣重可以搭配去濕茶?關鍵在於搭配具有健脾、利水、補氣作用的中藥材,透過調整脾胃功能與水分代謝,減少體內濕氣堆積。以下是常見的去濕茶中藥材及其功效:

  • 山楂:促進消化、分解油膩食物,減輕脾胃負擔,避免濕氣堆積。
  • 荷葉:利水消腫,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除多餘水分。
  • 薏仁:健脾利濕,促進水分代謝,改善水腫與皮膚油膩問題。
  • 紅豆、黑豆:補氣血、助代謝,含有豐富膳食纖維,幫助排除體內多餘水分,緩解水腫。
  • 茯苓:健脾滲濕,幫助脾胃吸收養分,提升身體水分代謝能力。
  • 白朮:補脾益氣、燥濕利水,特別適合濕氣重導致的腸胃不適與水腫。
  • 黃耆:補氣固表,增強脾胃功能,提升身體整體代謝,避免濕氣反覆累積。

這些漢方相互搭配,能從根本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加強身體排濕能力,使消化更順暢、體態更輕盈、氣色更好。

延伸閱讀:身體濕氣重可以喝哪些茶?

 

去濕茶怎麼喝效果最好?

以下相關的去濕茶飲用建議可作為初步參考,不過由於每款去濕茶飲的配方都略有不同,所以如果是特殊體質者,如孕婦、哺乳媽咪請一定要特別注意。

去濕茶飲用方式與頻率: 去濕茶建議每天飲用一包,以熱水沖泡回沖2-3次,總量約1000毫升。切勿以茶代水,以免過量飲用造成身體不適。

特殊體質應避免飲用去濕茶:​

  • 孕婦與哺乳期女性: 孕婦應避免飲用去濕茶,因為去濕茶大多性質寒涼,可能對胎兒不利, ​哺乳期女性也應謹慎,避免影響嬰兒的健康。
  • 兒童: 兒童身體發育尚未完全,經常飲用去濕茶可能導致腸胃不適,影響消化。因此,建議兒童避免飲用去濕茶。

去濕茶建議飲用時間:建議飯後30-60分鐘飲用,較為溫和且效果更佳。

  • 早上(早餐後):此時新陳代謝較旺盛,排濕效果最佳。
  • 下午(午餐後):適合工作或學習時飲用,避免下午容易感到疲倦、昏沉。
  • 晚上(晚餐後):較不建議晚上喝,尤其是睡前飲用可能因利尿作用影響到睡眠品質。

曾柏翰中醫師提醒大家,去濕茶不見異空腹飲用。去濕茶多含利水的藥材,空腹喝可能會刺激腸胃,導致胃部不適或影響消化功能。

 

本篇文章針對特定中藥材的介紹僅作為健康知識參考,主要說明其在中醫理論中的常見功效。然而,不同產品的配方、劑量及製作方式各有差異,市面上含有文章中提及藥材的產品,並不代表一定具有去除體內濕氣的效果。建議在選購相關產品時,應諮詢專業中醫師或醫療人員,根據個人體質與需求選擇最適合的調理方式,以確保健康與安全。

*文章作者:由曾柏翰中醫師及翰方御品團隊共同撰寫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