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覺得體力差、容易水腫、免疫力也跟著下降?這些身體小毛病,其實都可能是蛋白質攝取不足的警訊!在日常飲食中,大家經常重視熱量、控糖、吃得清淡,卻不小心忽略了蛋白質這個「身體修復與代謝的關鍵角色」。蛋白質不只是健身族才需要,每個人每天都需要足量攝取,才能維持皮膚、肌肉、內分泌與免疫力的正常運作。以下就由詹博恩中醫師,帶大家認識蛋白質不足最常見的4大身體警訊,看看你中了幾項!
4大蛋白質不足常見症狀!詹博恩中醫師來解析
1. 容易水腫:蛋白質負責維持血液滲透壓,當攝取量不足時,體內白蛋白下降,組織間液體容易滯留,這是最常見的「隱性蛋白質不足」訊號。
- 常見症狀:下肢浮腫、腳踝腫脹、早上起床臉部浮腫。
2. 免疫力下降:蛋白質是構成抗體與免疫細胞的重要原料,缺乏時身體抵抗力會降低。
- 常見症狀:經常感冒、生病恢復慢、皮膚乾燥、容易脫皮、小傷口癒合變慢。
3. 肌肉量流失:蛋白質是維持肌肉與器官結構的關鍵,年長者或減重族群,尤需注意避免肌少症發生。
- 常見症狀:肌肉鬆垮、走路無力、蹲下站起困難、容易疲倦無力。
4. 阻礙健康減重:蛋白質有助於增加飽足感、維持基礎代謝與促進脂肪燃燒。若攝取不足,容易因熱量攝取失衡造成瘦不下來的困擾。
- 常見症狀:減重成效不佳、基礎代謝變低、瘦身後體力差、容易復胖。
補充蛋白質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詹博恩中醫師來解答!
蛋白質對於增強體力、提升代謝與維持免疫力非常重要,但補充蛋白質時,也有幾個關鍵細節不能忽略:
- 均衡搭配:補充蛋白質不等於猛吃肉!除了動物性蛋白,還應搭配植物性蛋白(如豆類、堅果),以及足夠的膳食纖維,幫助消化吸收、減少腸胃負擔,達到真正均衡。
- 適量分配:蛋白質的攝取應平均分配在三餐中,避免一餐攝取過多造成吸收浪費。過量攝取反而可能增加腎臟負擔,尤其是年長者或腎功能較弱者更需留意。
- 適合自己的來源:選擇優質蛋白質來源,如魚、蛋、豆製品、低脂乳品等。減重、健身族群可視需求補充高蛋白補充品;而脾胃虛弱者則建議以溫和、易吸收的型態為主。
- 體質調整很重要:中醫觀點認為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若消化吸收功能差,就算吃了再多蛋白質也難以轉化為身體所用。腸胃常脹氣、拉肚子或便秘的人,建議先調理脾胃,再談吸收。
蛋白質攝取不是愈多愈好,選對方法、搭配適當體質調整,才能真正吃進身體、養出健康能量!如有特殊疾病或需求,也建議諮詢中醫師或營養師的建議,量身調整最安全。
*文章作者:由詹博恩中醫師及翰方御品團隊編輯共同撰寫
你可能有興趣蛋白質怎麼補充才正確?蔡承儒中醫師分享5大常見迷思,從此健康飲食不踩雷
一天該吃多少蛋白質?詹博恩中醫師教你四大族群攝取量計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