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水腫與筋膜,其實密不可分。筋膜本身含水量高,像一層緊密包覆肌肉的網子。如果筋膜緊繃、滑不動,就會像把水管壓扁一樣,使水分滯留在皮下,形成常見的臉部浮腫、下肢腫脹、小腿緊硬等症狀。今天蔡承儒中醫師將帶大家深入了解為什麼筋膜緊繃會看起來更腫?又該如何從筋膜著手改善水腫呢?
為什麼筋膜卡住會水腫?蔡承儒中醫師解析筋膜緊繃對循環代謝的影響

筋膜是一層包覆在肌肉外的軟組織,就像滷味上那層Q彈、半透明薄膜,它的組成有60~70%是水分,負責維持肌肉的彈性、滑動與循環。然而,筋膜在身體裡扮演的三個關鍵功能:
- 讓肌肉滑得動——避免摩擦卡住
健康的筋膜像潤滑層,能讓肌肉在運動時順暢滑動,一但乾、緊、黏住,就像拉不開的膠帶,肌肉越用越緊。 - 維持肌肉彈性與張力——影響腿部線條
筋膜柔軟時,肌肉彈性好、腿自然纖細。
筋膜緊繃時,肌肉看起來會變硬、變粗。 - 協助下肢循環與水分回流
筋膜之間的空隙是水分、淋巴與代謝物的通道。只要筋膜一緊,就像水管被壓扁,循環立即變差。
筋膜一旦卡住,身體會發生什麼?
蔡承儒中醫師表示:很多人以為是水腫,實際上是筋膜滑不動。當筋膜因久坐、久站、壓力大、運動後未放鬆而變緊時,就會造成:
- 末梢循環變差:血液回流速度下降,小腿變得冰冷、沉重。
- 水分、淋巴液與代謝物被困在原地:筋膜緊繃讓水分無法順利回流心臟,看起來就像腫脹。
- 出現「腫、緊、硬」的假性水腫:小腿摸起來硬硬的、繃繃的,穿鞋變緊、襪痕加深,但體重不一定增加,因為這不是脂肪,是循環卡住。
也就是說,水腫不一定是喝太多水,也不是胖,而可能是筋膜沒動、滑不動、循環卡關!當筋膜恢復彈性、滑動自如,下肢的水分與代謝物才能順利排出,腿自然就會變輕、變細、不再緊繃。
怎麼做可以放鬆筋膜、有效消除水腫?蔡承儒中醫師分享3招快速放鬆筋膜,幫助消水腫

第一招:伸展筋膜 —— 打開卡住的循環通道
伸展能直接改善筋膜張力、增加肌肉滑動空間,是最簡單也最重要的筋膜保養方式。
頸部緊繃——改善上半身循環卡關
- 將脖子轉向緊繃處的「對側」,同時將緊繃處同側肩膀上舉
- 手掌摸到枕後,輕輕往緊繃處同側拉伸
- 下巴微微上抬,每次10~20秒即可換邊操作
下肢緊繃——改善小腿假性水腫
- 腳掌前1/3踩樓梯邊緣,重心放同側腳
- 每次30秒~1分鐘,做完換邊(微痠最剛好)
第二招:刮痧放鬆 —— 深層放掉筋膜的緊
刮痧能促進局部微循環、鬆動筋膜黏著,比按壓更深層,也更快看到效果。
肩頸緊繃者(臉部循環差、容易浮腫)
- 部位:先放鬆上斜方肌
- 姿勢:刮痧板與皮膚約45度角
- 方向:由上往下、由內往外
- 出現微微出痧或有「熱、鬆、汗」感最恰當
小腿假性水腫者(尤其女性生理期前特明顯)
- 部位:沿脛骨內側(脛骨旁,脾胃經走向)
- 方向:由下往上刮
- 可外加三陰交穴特別加強,緩解經前不適+放鬆小腿筋膜
第三招:熱敷/泡腳 —— 讓筋膜真正「軟」下來
熱度能讓筋膜含水量提升、彈性變好,再搭配伸展或刮痧效果更快。
肩頸緊繃者(適合久坐族、3C 族)
- 可用熱敷袋,熱敷15–20 分鐘,再做伸展或刮痧,讓效果事半功倍。
下肢循環差、假性水腫者
- 泡腳可以調節末梢循環,恢復筋膜彈性及循環,使用40°C 左右溫熱水泡到踝上、小腿高15~20分鐘(可加入補腎、活血中藥)。
- 過程可搭配腳踝轉動+伸展,促進末梢循環、恢復筋膜彈性。
案例分享|蔡承儒中醫師臨床觀察:很多小腿水腫,其實是『筋膜卡住』造成的假性水腫
蔡承儒中醫師分享,診間許多以為自己某些部位水腫的患者,其實體重沒變,而是小腿筋膜緊繃、滑動度下降,造成末梢循環變差,形成看起來像水腫的假性水腫。
第一類常見族群是久站久坐的上班族與服務業者,小腿長期肌肉緊繃、筋膜張力變大,襪口勒痕深、下午特別腫脹,是典型筋膜卡住的跡象。
第二類族群則是睡不好、壓力大或運動後恢復差的人,筋膜長期緊繃又缺乏放鬆,小腿容易脹、硬、一按就痛,腳踝也常浮浮的。
蔡醫師表示,治療會以筋膜手法放鬆、針灸改善下肢經絡循環,加上中藥調理脾氣虛弱與氣滯血瘀來改善,通常小腿柔軟度提升後,假性水腫也會明顯減輕。
*文章作者:由蔡承儒中醫師及翰方御品團隊編輯共同撰寫
你可能有興趣




